环保部近期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年我国将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环境与贸易相关谈判和相关规则的制定,加强环境与贸易的协调,维护我国环境权益。将研究调整“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出口;全面加强进出口贸易环境监管,禁止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技术、设施等引进,大力推动绿色贸易。
这对被喻为高污染、高能耗的“污染大户”原料药产业来说,可谓一记重拳。
出口结构待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国仍稳坐世界最大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传统优势品种的市场份额均进一步扩大,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也初成气候。据统计,中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00多家,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余种、24大类,总产量达43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目前已形成了石家庄、沈阳、山东、哈尔滨、重庆等老制药工业基地和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
尽管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以原料药出口为主导。然而在原料药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的比例远高于高毛利高端药品。在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我国部分大宗原料药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问题仍是产能扩大导致的低价竞争、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同质化严重等。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西药原料药在我国药品贸易中占比达60.55%,但价格处于下滑趋势,不断增加的原料药产能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一直处在全球制药生态链的低端。而环保成本的投入将进一步压缩原料药产业的利润空间。据此,不少行业专家认为,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代价的初级原料药生产所带来的间接损失却是难以估量的。长此以往,不仅对我国整个药品进出口市场形成危害,同时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未来原料药产业必将因环保压力而面临洗牌。
“在印度制药工业迅猛发展之时,依旧靠生产大量原料药的中国则一直处于全球制药生态链低端。这一状况颇令人担忧。”有业界专家对原料药现状表示担心。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也指出,原料药行业双高(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特点,决定了这一产业必须在追加环保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更新换代和节能减排上比其他产业要迈出更大的步伐。他表示,目前我国药企在环保处理方面普遍做得不好,不少年销售额仅几百万元的中小企业对于需要投入少则上千万元、多则过亿元的环保成本根本无法承担,而中小企业占据了整个行业的近八成。
环保意识仍缺失
2011年医药行业环保事件频发。“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整个大环境还缺乏保护意识,而在国外发达国家,环保压力对制药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即使是小企业,一旦被发现造成环境污染,将遭受近乎苛刻的惩罚。”郭凡礼指出,此次事件代表了一定的行业普遍性,实际上,环保部日前公布因环境方面违法的15家企业只是整个行业中的“九牛一毛”。
制药行业的环保治理历来受到关注,也是国家环保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达80万吨,环保问题很突出。
在新近颁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亦指出,未来原料药生产基地将实施清洁生产,主要体现在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上。在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水平中,以发酵类大宗原料药污染防治为重点,鼓励企业开发应用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对高毒害、高污染原材料的替代,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而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应用副产物循环利用和发酵菌渣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治理水平。节能环保计划不仅促使原料药生产企业减轻环保压力,同时,也旨在改进落后的工艺,更加节约能耗,应对日益涨价的能源、水电煤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以维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郭凡礼认为,要解决行业环保意识的“集体缺失”问题,需要从3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整个行业的环保意识;其次是相关部门加强对制药行业的环保监管力度,一旦发现企业环保不达标将遭受严惩;最后是国内药企应该从高污染的原料药产业向污染较低的制剂产业转型。
环保专家余江勇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节能、减排、增效”将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会越来越完善,政府的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制药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对制药工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应该有意识地看到,发展“绿色制药”不仅可以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的难题,而且可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公众形象,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制药企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