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药材价格普涨
抑制终端生产需求用量
一直以来,业内在关注和探讨中药材行情的时候,话题涉及到的都是一些药材的行情涨落,这个品种降价,那个药材又涨价,但是,很少有人关注这个行业的终端制药企业生产方面的情况。
今天,笔者愿意抛砖引玉,尝试着跟大家分享一下终端制药生产企业方面的一些情况,让大家借助我今天所讲的话题,来共同倒推或以此为根据,去判断中药材行业的趋势方向,未来究竟将走向何方。
那么在进入这个探讨之前,我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连翘,一个是生地,这两个品种都是行业近两年来最火热,也是人气延续最长最高的品种,所以今天就拿它们作为案例来进行解剖。
先说连翘,由于受库存薄弱以及受倒春寒的影响,自2019年以来人气就很高,产不足需的说法也符合事实,再加上属于疫情用药,它的价格从原来的40元每公斤一路攀升直至目前的140元每公斤。
那么疑问就来了,既然库存薄弱、产不足需,还有2021年的提前抢青采摘现象推波助澜,人为造成了连翘的减产说法。理论上来看,年用量在6-8千吨的连翘货量早就该用完了,为什么到今年连翘产新之前,市场依然还有少量陈货存在并没有消化完呢?
说到底,这就是高价抑制了它的生产和消化,正常价情况下,一些品种的年用量可以按正常计算,如果价位过高就会导致终端生产受限,也就不能再用正常年用量估算了。
其实在这方面,“生地”也是如此,连年价低造成种植萎缩,2021年夏秋之季一场水灾,更是将这个药材的人气和价格,从原来的12元每公斤推到了50元每公斤的历史高点。
生地是一个年用量数万吨级的品种,如果按正常计算,这两年市场以及产地的那点货量,其它方面不计,仅六味地黄丸就不够用,如果以此推算,现在生地也很难买到?
但是,为什么只要你愿意出价,市场上依然还能买到生地呢?同样,是高价位抑制了终端生产的用量。
02
原材料价位趋高不下
有药企生产上开始调减产量
在终端生产方面,对于大部分中成药制药企业,除了个别独家产品,或被纳入集采的中标产品不得不去生产外,如果某些中成药产品原材料价格涨势过猛,导致企业没有利润可言,那么接下来,这个产品就会被限产或停产。
据笔者了解,由于这两年一些中药材品种涨价过高,某上市制药企业无法实现利润,其工厂已经停掉了11个中成药产品不再生产。
乍听11个产品停掉不再生产似乎数量不多,但是这11个中成药产品,包括了几十种君臣佐使的中药材原料,也就是说,等同于几十种中药材原料他们都不再进货了。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社会大众吃西瓜,如果西瓜市面上卖三毛五毛钱一斤,那么它就是大众消费品,由此销量就会很大。
那么如果西瓜的价格涨到三五块钱或者七八块钱一斤,那么它就不是大众消费品了,因为能吃得起的人少了,销量也就会下降了。这和我们当前某些中药材品种情况相同,价格大涨肯定会造成终端制药企业生产不积极,从而导致某些药材用量的下降。
03
诸多中药材品种价位虚高
行业经营者要抬头看路
当前诸多中药材品种行情价位虚高,行业经营者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话讲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怎么会用量下降呢?
中药材原料涨价了,中成药产品也可以跟着涨。但并不是什么东西想涨价就能涨价,中药材的属性兼具农副产品性质,涨价降价是可以自由调节的,而中成药产品属性则完全属于商品性质,想涨价就涨价哪有那么随便。再说了,就是有些中成药产品价格,政府相关部门也确实给予了企业自主调节的赋权。
但是产品猛然提价药店和患者也接受不了,紧跟着就是销售受阻和采购量减少。如此搞来搞去就造成了制药企业两头受堵,当某些品种挣不到钱,企业就只能对该产品采取停产或限产措施。
假设终端生产都停产或限产了,那涨价过猛的中药材,在行业市场层面销售量是不是就会大大萎缩?
在很多人眼里,制药企业都能挣大钱,其实不然。制药企业和我们大家做药材生意完全没什么两样,除了个别独家产品呈现优势外,其它相应同类产品较多,企业相互之间竞争同样激烈。很多产品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本万利,一般能达到百分之二十利润的产品就很少见。
从近年行业综合指数200的情况来看,由于近两年的中药材行情普涨,导致制药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综合指数200也从2020年8月最低的2265.34,上涨到2022年3月的2736.66的高度,指数涨幅达到了20.81%。
从这个层面分析,当前很多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利润,基本差不多已经让中药材原材料涨价过猛的行情,给压缩到吃干抹净了。
以上数据,还仅仅是对普通生产企业而言,如果是某些进入集采的中标企业,遇到中药材行情暴涨,可能更严重。
因为集采合同签订一般多为两年,打比方说:如果企业前期跟集采采购方签订了一个以酸枣仁,或者是车前子等品种为主要原料的一些中成药产品。那么签约之前酸枣仁原材料市场价是360元一公斤,车前子原材料是30元每公斤。可是签约之后,酸枣仁价格快速上升到760元一公斤,车前子也已经涨到了70元每公斤。
原材料行情飙升这么猛,企业当前该怎么办?继续生产肯定要赔钱,不生产就会被集采相应主管部门通报,不仅受罚还要上黑名单,一旦上了黑名单,以后这个企业再想供应联合集采就难了。
所以大家看看,是不是当前制药企业的日子比我们还难熬?竞争压力比我们还要大?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反驳:你这话让人很存疑,如果现在很多中成药企业压力大,那么过去白芨涨到1000多元每公斤,吴茱萸、太子参都曾出现过暴涨10倍的行情,制药企业不还是照样生产么?
这话表面听来没毛病,实际情况却是不同。过去中药材行情属于个别品种价格趋升,一个中成药产品君臣佐使在配伍方面,要用到几味或十几味药材,仅仅一个药材品种涨价,只要其它配伍原料不涨,价格上平均一下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如果所有中药材原料品种都像现在一样一起普涨,企业就很难承受。
04
终端生产企业已举步维艰
中药材行情“过热”现象需要冷静下来
话题进展到这里,下面我给大家透露一些当前中成药生产以及流通方面的严峻情况。
在前几年,一些中成药生产企业其实活的还是挺滋润的,各地方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将大量改进剂型或者独家品种增补进入省级医保目录,这些中成药产品被纳入地方医保之后,就意味着老百姓用药可以报销。能被报销的产品用量肯定就会增大,由此也会带动原材料中药材的用量加大。
但是,按照政府的要求,2022年7月1日之前,全国各省都要对自行增补的医保品种进行清退。清退的目的,是为了2023年1月1日起,全国将实现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做准备。
很多用于医保的中成药被清退,就意味着短期内老百姓拿这些药必须自己掏钱,如此一些中成药产品的销量就会受到影响。
由此产生的联动的结果是什么?肯定是很多中药材用量的减少。
当前像天津、广东、河北、黑龙江等多省早已经完成了一些增补药品的清退工作,其中很多中成药产品被调出省级医保目录并明确了停止报销的时限。
另外像甘肃、江苏、广西、四川、云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多个省级医保也已经进入清退工作,由于产品遭遇清退,目前有些中成药生产企业业绩方面已经开始出现大幅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开始,在政策和市场需求驱动下,中药跨省联合集采启动并不断扩大范围。
部分联合集采活动也产生了中标结果,降价幅度非常明显。但到了今年,多个省级集采中心却公示了部分企业产品撤网的信息。
例如:6月15日,湖北省公示首批中成药,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非中选品种,其中共有227个药品被暂停挂网。
6月14日,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发布通知,有制药企业生产的冠心宁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三个品规的中药注射液被撤网。
5月24日,广西药械集中采购网发布通知,71个药品申请撤网,其中36个为中成药,包括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肾宝糖浆、小儿止咳糖浆、川贝枇杷糖浆等常用中药。
4月1日,又有77个药品品规申请撤网,其中超过一半为中成药。
1月6日,陕西省药械集中招标采购中心发布通知,44个药品申请撤网,均为中成药。
其实许多中成药产品纷纷撤网,跟原材料中药材行情涨价过高也有关系。
从中成药生产成本看,当前原料上涨带动药品成本上涨显著,导致很多企业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像双黄连系列、灯盏花素系列、丹参系列、血府逐瘀系列、生脉系列、益心舒系列、参麦系列、金水宝系列、活血止痛系列、百令系列、至灵系列等中成药产品,由于原材料中药材涨价过高,一些制药企业当前已经受到了很大影响。
以血府逐瘀系列中成药产品为例,它的原材料为:当归、地黄、赤芍、红花、桃仁、川芎、牛膝、桔梗等中药材,而这些原材料价格全都出现上涨。
那么制药企业把这些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怎么办?产品跟着涨价?终端销售有困难,产品不去涨价,不挣钱的事情谁干呢?
可是事情偏偏就是这么奇怪,当前我们中药行业一边是中药材产地和市场行情一路高歌热情似火;一边是中成药生产企业终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下整个中医药产业链出现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矛盾现象。
像这种非常怪异的矛盾现象究竟能持续多长,或者说,我们当前许多药材高价行情究竟还能运行多久?将来这种矛盾现象又会给我们行业带来怎样的结果和启示?
文章来源:赛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