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医健康养生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中医其实就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黄帝内经》开篇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深奥的医理中蕴含着简单的生活常识,普通的日常生活又关系着健康的大事情。
近日,绿叶生命科学集团主办的《中医智慧调和生命》的讲座在山东烟台华医康复医院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毅教授来做专题分享。潘毅教授为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教授习医从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史上最受欢迎老师”,曾荣登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010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潘教授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致力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原味中医研究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一书已十四次印刷。在喜马拉雅FM上的《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大受欢迎,一直在畅销中。
潘教授先从健康、体质、亚健康、疾病及康复的健康发展发生趋势剖析中医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健康,然后以中医哲学本源为导入将古代哲学的阴阳观、天人合一认知整体观等中医基础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进行有机结合,把苦涩难懂的中医文化知识娓娓道来,生动形象化的给大家展现,让大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中医智慧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只是我们尚未感觉到或者认知到。
中医与西医对疾病认知角度的不同
许多学者认为,中医和西医最明显的区别是,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而西医治疗的是人生的“病”。通俗的说,也就是西医注重对疾病本身的研究,而中医则注重的是身体整体的情况,需要辨证论治,达到身体平衡的目的。假如您及身边的家人遇到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诊断不清的疑难病症以及手术后的调养、康复等,选择在目前治疗策略下看中医,采用中医智慧调养身心,有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健康生活状态。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中医大智慧
大家提及中医治疗疾病,辨证论治、遣方组药,往往大家感觉很“玄”,为什么总摸不到门路,不如西医很清楚,如果病人发热高于38.5℃,很显然采用解热药;而中医遇到发热病人,需要辨病人病因,是热(邪)引起的?还是寒(邪)导致的?或者寒热错综复杂所致?根据病因病机采用“致中和”的策略,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如若病人因寒邪诱发的发热,但身体比较虚,采用西药抗生素类药物一般很难可以把热退去,这是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病人的体质进行遣方组药。
“同病异治”指的是如遇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所处疾病的阶段、类型,或患者的体质不同,反应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有异。而“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同病异治,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说明同为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肿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异病同治,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二者皆以呼吸困难,病在肺为主要证候,故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开闭利气。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其实质都是治病求本,也体现出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的。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推天道以明人(医)事”,“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讲的就是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人不是单一的独立元素,而是与天地自然相呼应。自然界“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了人虽然是天地万物中最宝贵的生灵,亦必赖四时阴阳而生存,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藏,孕育着特殊性能即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自然界温热凉寒,生长收藏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中,人体的生理过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流行的“冬病夏治”即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将阴阳理论具体运行于“治未病”的治疗法则之中,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顽疾或宿疾得以消除或缓解的治疗策略。
“中医体质学说”——中医智慧生活化的应用
中医治病是治疗生病的人,我们的日常疾病的发生亦与周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变化规律与辨证运行趋势,将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多彩。我们所讲的日常生活,一定是非疾病状态的我们(如果已疾病在身,需要我们积极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与评估),也不是亚健康(因为亚健康状态,已经出现症状)状态的我们,而是存在生命状态偏向的我们,且每个人的偏向也不同。
潘教授向大家推荐中医体质学说,机体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气血之盈亏所决定的,反映了个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体质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易感性。中医病因学对这一现象早有认识,针对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淫邪的特点尚有“同气相求”之说。如阳虚质者素体阳虚,形寒怕冷,易感寒邪而为寒病,感受寒邪亦易人里,常伤脾肾之阳气;阴虚质者素体阴虚,不耐暑热而易感温邪;痰湿质者体素湿盛,易感湿邪,常因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
中医学认为,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根据,而邪气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邪之所客必因正气之虚。正气虚,则邪乘虚而人;正气实,则邪无自人之理。正气决定于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因此,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体质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特征(当然与病邪的质和量也密切相关)。“证”在整个病程中具有时相性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病情的变化而时刻变化着。“证”常以体质为转变,体质是形成“证”的物质基础之一。所谓“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体质学说为依据的。
大家如何应对不同生命状态偏向(体质)?日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等是形成自身体质的主要因素,故需大家根据体质辨识,适当调整日常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同时也许根据体质辨识,选择针对体质偏性,食养性的“体质饮”进行生命状态偏向的纠偏。如辨为气虚体质的个体,出现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同时这种群体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需要采用类似人参等补气、生气类中药进行调理。如出现怕热,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等症状,一般辨为阴虚体质,一般采用滋阴类中药进行调理。潘毅老师根据近三十年临床经验,建立完整的,可量化的体质辨识与评价标准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的体质偏性,开发了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潘氏体质饮”,以稳定、针对性强地、调节生命状态的偏向。
因此关注自我体质辨识,按照中医辨证理论,结合“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进行自我体质纠偏,将会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增添新动力。整场讲座中,潘教授旁征博引,用自然而生动的语言侃侃而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富含文化底蕴,生动有趣的中医文化之旅。
本场讲座是由中医药健康品牌宣上医®倾力邀请,华医康复医院策划主办,医格APP全程在线直播。宣上医®致力于传播“上医治未病,摄养无疾先”的上医核心文化,为创造优质健康生活而努力!
潘毅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公众号:中医老师潘毅
线上课:喜马拉雅FM《潘毅 中医文化必修课》
正安答摩平台:《中医基础理论》、《闻道中医》、《周易与中医》